2.1生育期调查
表1.生育期调查表
试验处理 |
播种期 |
出苗期 |
开花期 |
始粒期 |
鼓粒期 |
成熟期 |
对照 |
5.19 |
5.29 |
7.1 |
8.5 |
8.15 |
9.15 |
处理一:减量5% |
5.19 |
5.29 |
6.30 |
8.4 |
8.14 |
9.15 |
处理二:减量10% |
5.19 |
5.29 |
7.1 |
8.5 |
8.15 |
9.15 |
通过表1生育期调查表来看,各处理与对照之间基本相同,处理一在开花期之后略有提前,证明施加氨基寡糖素在杀菌剂、叶面肥减量的前提下也能保证大豆生育期正常进行,并未对生长造成过早成熟、生育期迟滞的现象。
2.2生育期病害调查
生育期内对病害进行调查,该试验地大豆病害总体发生情况正常,病害种类相对较少,以根腐病、菌核病为主,兼有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灰斑病。
表2.不同处理大豆生育期发病情况
试验处理 |
调查总株数 |
病株数 |
发病率 |
增长率 |
对照 |
100 |
14 |
14% |
/ |
处理一:减量5% |
100 |
10 |
10% |
-4% |
处理二:减量10% |
100 |
21 |
21% |
7% |
通过表2可以看出,处理一在杀菌剂叶面肥减量5%的情况下增加使用氨基寡糖素总体发病率没有增长反而降低了4个百分点,说明施用氨基寡糖素对大豆各类病害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可以提高植物体自身抗逆性来达到抵御病原菌的目的,同时配合杀菌剂、叶面肥减量也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处理二在杀菌剂叶面肥减量10%的情况下增加使用氨基寡糖素总体发病率相比对照组增加7个百分点。结合处理一来看证明增施氨基寡糖素并且减少杀菌剂及叶面肥用量来达到达到较好的防病效果是有一定范围的,当超过这个范围发病率会逐渐上涨。说明减少化学农药及叶面肥用量的5%,可以通过加入氨基寡糖素来获得更好的防病效果,同时达到“双减”的目的。
2.3室内考种及测产结果
表3.大豆产量相关数据测量记录表
处理 |
处理一 |
处理二 |
对照组 |
||||||
取点 |
序号 |
单株荚数 |
单株粒数 |
序号 |
单株荚数 |
单株粒数 |
序号 |
单株荚数 |
单株粒数 |
第一点 |
1 |
26 |
88 |
1 |
24 |
58 |
1 |
24 |
67 |
2 |
27 |
78 |
2 |
25 |
66 |
2 |
22 |
54 |
|
3 |
25 |
87 |
3 |
24 |
57 |
3 |
26 |
63 |
|
4 |
31 |
98 |
4 |
21 |
54 |
4 |
23 |
55 |
|
5 |
26 |
79 |
5 |
19 |
46 |
5 |
26 |
90 |
|
第二点 |
6 |
23 |
67 |
6 |
26 |
78 |
6 |
22 |
59 |
7 |
25 |
67 |
7 |
21 |
70 |
7 |
21 |
50 |
|
8 |
31 |
99 |
8 |
20 |
66 |
8 |
29 |
79 |
|
9 |
22 |
67 |
9 |
27 |
89 |
9 |
21 |
66 |
|
10 |
19 |
59 |
10 |
24 |
79 |
10 |
22 |
89 |
|
第三点 |
11 |
29 |
94 |
11 |
23 |
65 |
11 |
20 |
54 |
12 |
33 |
99 |
12 |
24 |
62 |
12 |
22 |
75 |
|
13 |
28 |
67 |
13 |
21 |
60 |
13 |
22 |
60 |
|
14 |
24 |
56 |
14 |
25 |
78 |
14 |
27 |
95 |
|
15 |
27 |
60 |
15 |
25 |
80 |
15 |
27 |
89 |
|
平均值 |
26.40 |
77.67 |
|
23.27 |
67.20 |
|
23.60 |
69.67 |
表4.大豆产量数据
试验处理 |
测产产量g/㎡ |
平均 |
折合亩产kg |
增产 kg |
增产率% |
百粒重g |
||
Ⅰ |
Ⅱ |
Ⅲ |
||||||
处理一 |
287.6 |
300.5 |
302.8 |
294.9 |
196.6 |
3.7 |
1.92 |
32.3 |
处理二 |
266.9 |
254.7 |
277.6 |
266.4 |
177.6 |
-15.3 |
-7.93 |
31.4 |
对照 |
289.5 |
286.0 |
292.5 |
289.3 |
192.9 |
-- |
-- |
32.2 |